据央视新闻报道,在沉香市场上,部分商家五花八门的宣传话术,加上外观极为相似的沉香产品,让消费者在购买手串等产品时难辨真伪,“花高价买假货”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一直以来,沉香受到不少文玩圈人士的喜欢,而由沉香“进化”而来的奇楠,更是沉香中的翘楚。其质地更软、含油量更高、香气更丰富,形成条件更苛刻,因此在文玩和收藏领域的价格远高于普通沉香。
不过,野生奇楠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极为稀缺。在此背景下,一些商家通过“科技与狠活”,把低价沉香包装成高级货牟取暴利。
记者在“中国沉香之乡”核心区看到,对这些低价沉香的改造套路已经相当成熟。如打磨抛光时加入奇楠精油,使珠子颜色均匀、香味更浓。
这还算“规矩”的,还有一种“科技货”,令商家讳莫如深。如直接压油、注油处理普通沉香手串,如此做法能将产品价格直接提高十倍;有些则使用沉香采收后剩下的无香无油木质部分,通过人工注油,模拟高油沉香外观,可谓与天然沉香毫无关系。
除了源头造假,这些产品在检测层面也几乎畅通无阻。记者拿了一些“科技货”送检,明确说明手串有问题,但依然拿到了检测证书,检测人员直言“注油不影响认定”。
前有商家造假,后有检测失守,整个造假链条完全被“打通”,而这种“一条龙忽悠”,也让消费者丧失了识别造假产品的能力。
重塑市场秩序,需从多环节同步发力。如加大对造假窝点的打击力度;严肃追究检测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失职与乱作为责任;针对线上销售渠道,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文玩、饰品的造假手段更加隐蔽,已成为行业的共性问题。面对愈发隐蔽和“高级”的造假手法,确实需要行业和监管部门认真面对。可以想象,技术进步没有止境,未来造假手段只怕会不断翻新。那么,监管思维和治理方式也该迅速更新,确保在这场技术与治理的较量中始终占据上风。
网评员 柳早(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