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西大地,以“膨润土之乡”闻名的建平县,正深陷一场发展与保护的激烈博弈。作为全国膨润土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矿产经济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却也让当地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
走进沙海、青峰山等乡镇,曾经的耕地与林地早已没了往日模样。采矿设备碾压的痕迹清晰可见,裸露的矿渣在田野间格外刺眼,违规料场侵占耕地,被毁林地只剩枯黄树桩,采矿留下的“天坑”遍布,部分河道还被矿渣堵塞,每到汛期便暗藏重大安全隐患。
村民的举报揭开了当地矿业发展的乱象——企业“以矿权代审批”成普遍操作,采矿权证竟成了违法占地的“通行证”。更令人无奈的是,监管部门对此大多沉默以对。据知情人透露,矿企缴税占全县三分之一,这使得自然资源局、生态环保局在执法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人敢动真格。面对质疑,自然资源局领导坦言,矿山违法占地是客观存在的,上级部门也知晓情况,多年来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但矿山占地需求大而上级批的用地指标少,成了难以突破的深层症结。
地方政府在“产业培育”与“税收依赖”的双重驱动下,对企业违法占地行为长期默许。膨润土被誉为“工业味精”,下游产业链覆盖医美、建材等高利润领域,巨大的经济诱惑让生态保护退居其后。同时,自然资源、环保等多部门“九龙治水”的监管困境,进一步纵容了企业“先上车后补票”的投机心理。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严守耕地红线,建平县的执法却陷入“文件打架”的怪圈。林业局以“历史遗留问题”推诿,环保局将污染归咎于“企业技改”,自然资源局的整改通知最终沦为“一纸空文”。更甚者,部分企业借“乡村振兴”之名,将违法用地包装成“产业配套项目”,暴露出地方主政者在“短期政绩”与“长远生态安全”间的失衡抉择。
建平县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资源型地区转型期的普遍阵痛。要打破这一困局,首先需要刚性执法,上级部门应启动专项督察,对违法占地企业采取“断水断电”等强硬措施,并严肃追究监管者的渎职责任。其次,需引导矿企从粗放开采转向精深加工,通过技术升级降低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同时将矿业税收反哺耕地修复,建立“谁破坏、谁治理”的闭环机制。
建平县必须正视一个根本问题: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究竟是谁的繁荣?在“双碳”目标与粮食安全战略的大背景下,唯有挣脱“资源诅咒”,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声明:本文系诚搜号上传,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