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还是陷阱? ——揭秘“赚钱App”让用户从惊喜到绝望的骗人套路

3.15诚搜网
2025-09-12
346

“百分之百能赚钱、提现的‘正经’赚零花钱神器终于来了!无门槛、好上手,特别适合在家闲着没事做的朋友。只要利用空闲时间玩,绝对不只赚那几分几毛……”

如果你常刷短视频,大概率也曾刷到过这类诱人广告。画面中,玩家不费吹灰之力,账户余额轻松突破几百甚至上千元,再配上“提现秒到账”几个醒目大字,的确让人心动。近年来,这类打着“轻松赚钱”旗号的小游戏占领各大短视频平台广告位,吸引大量用户下载。这究竟是数字时代带来的新机遇,还是精心包装的陷阱?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诱人广告:无处不在的“数字馅饼”

“一开始我根本不信,但刷到的次数太多了,我就想,万一是真的呢?”家住杭州的宝妈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她是在照顾孩子的间隙,被一款名为“奶奶的小农院”的游戏广告打动的。

“广告里说‘带娃也能轻松赚’,正好戳中了我。”李女士说。

记者发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这类广告并非个例,已形成一套高度模板化的宣传模式。从视觉冲击、信任建构、精准话术来看,这类广告存在以下特点。

画面中心是游戏操作界面,伴随着每一次点击,巨大的现金数额不断弹出并累积,视觉反馈极强;屏幕上不断飘过“某某提现2000元”“秒到账”等弹幕评论,营造出一种“很多人都在赚”的热闹假象;频繁使用“宝妈”“学生党”“上班摸鱼”等标签,瞄准特定人群的碎片化时间和增收需求。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用户极易点击下载链接,踏入这片看似遍布金币的“沃土”。

亲身体验:从惊喜到绝望的套路之旅

为揭开真相,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下载了几款热度较高的同类游戏。而在安装“好运菜市场”“毛线大师”等游戏App时,手机应用市场竟直接弹出风险提示,为这次体验蒙上阴影。

应用市场明确警示,“好运菜市场”存在病毒风险,可能私自发送短信、诱导扣费、窃取隐私,并将其定义为“网赚应用”,提醒用户“收益与耗时严重不符、提现困难”。“毛线大师”也遭到相同预警。然而,在广告的持续诱惑下,很多用户仍像记者一样,选择忽略提醒,继续安装。

第一阶段可谓“甜蜜”的开门红。记者的体验与李女士的描述一致。游戏注册后,新手指引非常简单,完成前几关后,系统立刻奖励了几毛钱的现金,并提示“可立即提现”。记者在绑定微信后尝试提现,奖励的现金在1分钟内通过微信零钱到账。

“这第一笔钱就像鱼饵,让你瞬间相信它的真实性,戒心全无。”某游戏领域业内人士王先生向记者分析道,“这是建立用户信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

第二阶段则是复杂的规则与永无止境的套路。当记者想赚取更多时,发现游戏规则极其复杂且充满陷阱。

“好运菜市场”的玩法是通过种植和养殖完成订单赚取红包。其提现分为“现金提现”和“红包提现”,广告中宣称“赚一个就能提一个”,但真实的最低现金提取门槛高达200元。这意味着用户前期投入大量时间获得的红包,实际价值极低,而想要达到高比例,需要完成的任务量几乎不可能。

“奶奶的小农院”玩法类似,提现根据好评数量决定,声称达到200个好评即可全额提现。当记者在游戏中凑足200个好评时,现金账户显示金额已达4449.77元,点击打款到微信后,界面显示“已成功打款至微信平台”,但紧接着弹出“应支付平台要求,首笔大额提现订单需进行设施验证”要求,记者耗费大量时间观看广告达到设施验证要求后,钱款并未到账,系统又提示“需累计至20000元才可提现”。当记者将金额升至20000元后,提现条件再次变为“需再打卡2天……”至此,提现已成一场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的马拉松。

“毛线大师”则将这种数字欺骗演绎到极致。其所谓的“现金打款”使用惊人的倍数刺激用户,“到100关时奖励比例高达20000%,可到账金额高达100万元”。记者在过了一关又一关,看了无数广告后,终于达到了提现标准,显示成功打款5025元,预计1天后可到账微信,结果1天之后又出现了需再过几关方可打款的限制。

“这根本不是游戏,它是一个披着游戏外皮的广告播放器。”王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用极低的现金奖励,撬动用户极高的时间投入,从而换取巨额的广告流量收益。一个用户看上百次广告,游戏开发商赚的钱远比付给用户的多得多。”

“我们不是在玩游戏,我们是在给游戏打工,看广告就是我们的‘劳动’。”玩家小张苦笑着对记者说,“算了一下,我花4个多小时看了上百个广告,才攒到8块钱,时薪不到2元,还不如去发传单。”

破局之道:从“打地鼠”到精准治理

除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外,这类App还隐藏着诸多风险。例如,隐私泄露隐患,多数App在安装时会要求读取设备应用列表、拨打电话、读取存储卡中的内容、读取通话状态和移动网络信息、访问大致及确切位置信息等权限,这些数据去向何处,是否被打包贩卖,用户不得而知;金融诈骗风险,以“设施验证”“安全审核”等名义,诱导用户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其行为已涉嫌欺诈;成瘾与心理消耗,其机制设计目的就是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对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和寻求兼职的群体危害尤甚,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记者调查发现,赚钱App乱象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新华网就专题报道过此类乱象。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系列专项行动,打击虚假营销,但各类“赚钱App”仍层出不穷,这些App往往证照齐全,拥有正规的游戏版号,其广告内容游走在虚假宣传的边缘,取证难、认定难。平台下架一个,很快又会有新的换个“马甲”上线,形成了一场持续的“打地鼠”博弈。

为有效遏制此类乱象,需多方协同、系统治理。监管部门应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广告变现类”小游戏的营销边界和变现标准,加大对虚假宣传、诱导点击和欺诈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力度。

平台企业则应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广告事前审核与事中巡查,除了资质审查,还应通过AI风控模型对广告内容与真实玩法的一致性进行校验,对提现门槛、用户收益等敏感信息进行重点标注与风险提示。同时,建立便捷的用户举报和反馈通道,对投诉集中的应用及时下架处理,并向监管部门报送线索。

此外,应鼓励行业自律和用户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曝光、防骗指南推送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这类“时间陷阱”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数字世界亦然。面对“轻松赚钱”的诱惑,用户需要的是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与其耗尽心神去追逐镜花水月的几元提现,不如将时间投资于自我提升、陪伴家人或真正的休息中。

来源 | 中国市场监管报 本报记者 袁 赞




315热搜一下: 赚钱App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