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圣学 通讯员 周悦翔 周尚燊 管龙龙
立春已至,高原古城西宁的夜晚依旧寒气逼人。2月3日午夜时分,中国铁路西宁机务段机车整备场内,传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寒冬的深夜,犹如清脆的音符传向四方。
一台电力机车底部,地检司机李中石手持检点锤,精准地敲击着车下走行部的枕簧、轮对、螺栓等各个零部件,整套动作娴熟而连贯。
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李中石成千上万地次“叩诊”机车,对敲击的位置、力度和准确度的掌握,已经转化为了一种“肌肉记忆”。凭借着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他能通过检车锤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出机车部件潜在的故障。
今年,59岁的李中石迎来了他在地检司机岗位上度过的第42个春节假期。从存车库内寥寥的几台机车,到整备线上停满的几十台机车,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他不仅亲身经历了高原铁路40余年的春运变迁,也亲眼见证了铁路机车的演变。2025年春运启动以来,西宁机务段的机车入库数量持续攀升,李中石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平均要检查多达50台次的各类机车。
机车车底的检查需要在地沟狭小的空间里进行,这更加考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巧。从走行部侧身步入地沟,李中石拿起手电筒,开始仔细查看车底各个部件,“车钩缓冲器状态良好”“左一撒沙器正常”……一句句专业术语不时从他口中报出。随后,他依次检查齿轮箱、抱轴箱、速度传感器的外观和安装状态,确定各个部件无漏油、无破损且安装牢固。经过半小时的细致检查,车底的检查顺利完成。
列车司机室也在李中石的检查“半径”内。一踏入司机室,李中石便开始一丝不苟地检查操作台上各个板键上的开关和按钮、手柄、指示灯的功能是否正常,并要把检查情况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跟进。又经过了约半小时认真细致的检查,李师傅确认了司机室、电器间的各类设备状态均处于良好状态,便结束了这台机车的检查作业。而这只是李中石再普通不过的一次作业,从事地检司机42年来,他累计完成各类机车检查整备作业超过9万台次。
“每年春节假期都是这样,基本上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岗位上过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便必须担当负责,绝不能让任何一台‘带病’机车从我手上放走。”说完,李中石马不停蹄地走向下一台待检机车。
抬头望去,一束束烟花绚烂绽放,把高原的西宁装扮的五颜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