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圣学
12月25日,由国铁集团宣传部组织的“坐着高铁看中国·杭昌高铁行”主题采访活动的部分中央媒体记者来到黄山北站,中国铁路上海局宣传部向我们介绍了几位奋战在杭昌高铁线上的年轻人。
吴晨笛:“90后的”蜘蛛侠
“黟县东至平里区间冲击送电成功,各项电力运行参数正常!”“收到!”在线路上守候了一夜的吴晨笛激动地喊道,并长长舒了一口气。
吴晨笛在检测技术数据。
8月22日6时31分,杭昌高铁黄昌段上海局管段送电成功!望着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吴晨笛心中回想起几个月来自己和同志们一起争分夺秒苦干巧干的情景,现在终于取得了验收工作的阶段性胜利,眼中不由得充满泪水。
吴晨笛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供电段的一名接触网工,96年出生的他是名副其实的“90后”。2017年入路以来,他从普通接触网工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班组长、技术能手。
杭昌高铁黄昌段设计时速达350公里,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简统化接触网腕臂装配施工技术”。面对新设备、新工艺和复杂的外部环境,吴晨笛拿着施工图纸反复穿梭在绵延100公里的线路上,皖南山区道路崎岖,羊肠小道只能通过微弱的手机信号边走边查,常常顶着晨曦出、披星戴月归。图纸看了几十遍、线路跑了无数趟,摸过接触网支柱上的每一颗螺栓、掌握每个零部件的工艺标准,终于,巡一处、达标一处、放心一处。吴晨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验收员”。
介入验收以来,吴晨笛基本上是一月休一次。因为验收工作太紧张,他一次只休3天,遇到重要验收节点,就顾不得休息了。“离预产期不到半个月了,我争取尽快忙完工作回去陪你。”挂了电话,他陷入沉思:细数一下,自妻子翟梁君怀孕以来,他仅陪着做过3次产检,里里外外的事也都是她一人操持。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由得有些内疚。9月30日,接触网验收终于结束,他向主任请假回家。10月1日女儿出生了,吴晨笛乐开了花:多么巧啊,女儿在国庆节出生,就叫“十一”吧。
10月26日杭昌高铁黄昌段开始试运行。吴晨笛望着轨道上疾驰的试验列车,对伙伴们说:“下次回来,我要带着梁君和小十一来坐杭昌高铁,一起感受沿线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特产名吃。”
吴晗: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2022年5月,杭昌高铁黄昌段进入验收阶段。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南京电务段黄山北高铁车间的“90后”工程师吴晗的任务是带领团队进行电缆检查。只有电信号传输准确、电路电源稳定,列车才能百分百安全运行。一条长长的电缆,有可能存在变形、受伤等情况,想找到具体位置,唯有手摸眼看,别无他法。他们盯控敷设电缆的施工单位,逐米逐段把每一条电缆用手摸一遍。大山隧道里的电缆槽很窄,他弓着背的同时,不得不高高抬脚,以“一字步”行走其间。就这样一路躬身前进,将长约800米的电缆线仔细摸查了一遍。高铁修到哪儿,电缆铺到哪儿,大伙儿就跟着摸到哪儿。在2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吴晗和工友们将电缆径路摸了三四遍,发现并处理问题1147条。
吴晗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高铁列车速度快、密度大,高质量的道岔设备,既能保证高铁列车的安全运行,又能减少列车晃动,提高旅客舒适度,因而道岔精调工作十分关键。2022年8月,开始道岔精调作业。这是个细致活,任何一丝细微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道岔尖轨与基本轨间必须调整到完全密贴,严格按照0.1毫米的标准进行操作,甚至连一张打印纸都塞不进去……。8月的皖南山区,又湿又热。太阳明晃晃挂在天上,汗水从脑门汩汩流下,湿透的制服紧紧贴在身上。吴晗拧开水瓶,“咕咚咕咚”灌了几口。就这样,他们精益求精,每一扳、每一锤、每一滴油,逐步完成了一道又一道检测,而小伙子们晒得黝黑的脸上,只有咧嘴一笑露出满口白牙。
今年3月,吴晗接到了新任务——图物一致性核对,即对每一个端子、接点上的配线数量与来去向进行核对,确保与图纸一一对应。祁门南站、黟县东站和6个中继站共有8个机械室,内设和继电器少则几百台,多则上千台。每台继电器配有近30条电线,组合架两侧、移频柜背部、分线盘上面也是密密麻麻的配线。机械室外,沿线还有上千个箱盒。吴晗带着两名青年大学生,咬紧牙关、日以继夜,花了3个月时间,对2853个继电器、沿线1098个箱盒、上百万根配线完成了图物一致性核对。
10月26日,杭昌高铁黄昌段开始试运行。吴晗自豪的说“我们的职业,既不光鲜亮丽,也不妙趣横生。对我们而言,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以上材料分别由姚杰、钟文秀、封叶馨 搜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