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白午街道:易地搬迁使安置群众享受幸福生活

中国产经新闻
2023-11-09
1.0k

本报记者 杨圣学 《中广在线》编辑 牛美兰

2020年,我国实现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胜利,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近成立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白午街道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带领辖区广大人民群众,围绕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决心让易地搬迁群众破除旧思维,融入新生活,在新家创造新业绩,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生活。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白午街道于2019年8月经州政府批准正式成立,2020年4月29日正式挂牌,总面积111.5平方公里,辖9个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7.29万人,流动人口1.2万人。

据白午街道副书记黄轩俊介绍,白午街道易地搬迁安置点划分为3个社区,即福和社区、龙泉社区、振兴社区。截至2023年7月,白午易地搬迁安置点已安置3752户17129人,其中,易返贫致贫户198户790人。


他们首先围绕“粮食安全”抓稳产保供,落实责任包保制度,强化惠农政策宣传,引导群众抢抓耕种时间,推动粮食安全及春耕生产工作走深走实。2023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1781.1亩;围绕“绿色生态”抓连片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打造核心区域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200余亩,年亩产可达2400公斤,年产值约400万元。建成市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300亩,辐射带动700余亩,年产值约70万元;围绕“畜牧养殖”抓企业带动。持续深化“三村工程”建设,依托台江德康农牧有限公司、麻江温氏农牧有限公司等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发动群众建成生猪养殖场28家,年出栏生猪20000余头,产值约6000万元;围绕“乡村旅游”抓产业融合。依托铜鼓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新民村龙里寨被贵州省民委和省体育局命名为“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村”,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思路,打造“文旅体”融合的经济产业带和旅游休闲带,建成蓝莓基地500亩、草莓采摘园100亩、玛瑙红樱桃基地600亩。


白午街道依托职业院校、公司企业开展家政、电工、烹饪、刺绣等技能培训,根据易搬群众个体情况分类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匹配推荐岗位。2022年以来,先后开展刺绣、电工、养老护理、“马兰花”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12期568人次,培训后全部精准稳岗就业;持续深化“村社宜站”建设,带动就业198人;统筹易地搬迁小区临时农贸市场临时摊点91个,带动创业就业161人;创建“扶贫车间”2个,带动就业128人。

白午街道抓紧责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了防止返贫风险出现,他们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及帮扶工作。压紧严实村(社区)“两委”、驻村干部责任,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每月对辖区所有家庭开展实时监测,对发现的因灾因病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分级分类建立问题台账,精准帮扶措施,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目前,街道“两类”人群286户1077人,通过低保、促进就业等多方式帮扶,皆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为了防止返贫风险出现,白午街道全面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组织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入户定期走访监测户、脱贫户,适时掌握各村(社区)工作推进情况,帮助理顺村(社区)管理机制,理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思路,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问题短板等困难问题。三是深化“三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盘活土地资源,聚集农耕要素,打造新兴产业;依托现有品牌,吸附市民到村,撬动旅游兴村;整合企业资源,主动“搭天线、送出去、两委荐、自己找、企业招”,积极向辖区企业推荐村民就业,改转新型农民。市级“三村工程”示范点铜鼓村以“三村三转”为抓手,依托民族民间文化,集聚产业要素,盘活现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夯基础、利长远的多元特色产业。目前,铜鼓村流转村民林地420亩实施蓝莓集中连片种植,投资60万元修建24个温室大棚实施食用菌培育。


实施移民搬迁,就是要使交通不便、没有居住条件的深山群众集中居住,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生产生存条件,使他们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在乡村振兴中过上幸福生活。白午街道关注民生,努力提高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白午街道办事处副书记黄轩俊认为,要做好这一项工作,首先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他说,白午街道2023年纳入农村低保90户262人、城市低保635户1948人,为困难群众申请临时救助67户302人,发放高龄补贴398人、重度残疾人享受补贴251人;排查留守儿童52名,并对所有留守儿童家庭签订了监护协议书;还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确保硬件“过硬”。街道投资985.06万元,完成易搬社区后续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消防工作站建设等5个项目建设;投资380万元,完成街道9个村4个社区“一站一室一中心”标椎化规范化建设;投资133.5万元,完成和平村、石青村、新华村6公里通组公路及步道硬化项目建设。街道全力以赴抗旱保供水,先后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0万余元,打井4口,解决了石青村、新华村、同兴村等部分自然村寨846户343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动群众寻找新水源点21处,新铺设水管7500米;充分抓住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动员年轻劳力搭乘返岗“直通车”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2022年以来,通过返岗就业“直通车”有序输出劳动力就业19人,申报群众省外务工交通补助212人10.6万元。

黄轩俊告诉记者,经过白午街道的不懈努力,使广大移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生活习俗逐步融入搬迁地的群众之中,不少群众开始创业就业,生产水平、经济收入、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提高,开始过上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