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圣学 通讯员 王志强
亲爱的旅客,每当你出行走进列车车厢时,耳朵里都会被一曲曲轻松美妙的音乐所吸引,上车急迫的心情便会立刻舒缓下来……。据介绍,在列车广播“好声音”的背后,是一群群默默奉献的通信工。
李超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通信段新乡通信车间列车广播维护工区的工长,他所在的工区主要负责管内所有列车广播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人们亲切地把他和他的同事们称为列车“广播医生”,车厢里的一个个小喇叭经过他和工友们的维护,最终传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可别小看列车广播,每一台广播设备都“身担重任”,它们向旅客宣传旅行知识,提醒旅客到站时间,音乐传唱,介绍沿途景点、引导旅客安全乘降,少了它,列车就成了‘哑巴车’。李超说。
4月1日,上午9时许,李超和他的同事们如往常一样,拿着检修计划,上了当日第一位“对象”——K2275次列车,检查这趟列车的广播系统。
列车运行中悠扬的音乐,运行区间报站等这些列车上的“声音”都要通过广播系统传递给旅客。一旦列车上有旅客突发疾病,列车广播更是“生命之声”。所以,李超每次维护广播设备都格外细心。
进入列车播音室,测试广播机电压、查看话筒和音量旋钮等一系列作业流程,李超动作娴熟利落。“列车广播试验、列车广播试验……” 随后,车厢的喇叭里便传出了他的声音。
伴随着循环往复的试验音,李超开始巡听整列车厢的喇叭。“广播设备就是列车的“传声带”,检修时一定要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它在旅途中不‘嗓子疼’、不‘破音’。”李超和同事们边巡听边说。
当他们走到10号卧铺车厢时,发现一个喇叭的声音断断续续且伴有杂音。在排除电源开关问题后,李超踩着扶梯爬到车厢顶部,半个身子窝在行李架和顶棚之间,小心翼翼卸下喇叭外罩,用万用表测量喇叭内部的线路电压,最终发现是输出线接头松动了,重新焊接紧固之后,喇叭恢复了正常。
列车广播设备的检修维护,是在列车入库后进行的。每次作业,需要对广播主机、车厢喇叭进行逐个巡视检查,发现设备缺陷就需要立即处理。说起来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一列火车通常有18节车厢,每节26.5米,完成一次作业需要行走一个往返将近1000米,至少需要50分钟,而每天入库的火车就有二十多列。列车入库后发电车将不再供电,为了满足广播设备加电试验需要,每次作业除了背着沉重的工具包,还得随身携带5公斤多重的锂电池,仅仅计算往返行走的距离和负重,作业难度就可想而知。
李超和同事们的工具包像个“百宝箱”,每次检修作业,他们都要从车头到车尾走2个来回,一个班下来,要负重走3万多步。随着春季旅游客流日益增长,他们的工作量也大幅增加,一个班最多要检修16趟列车。“只要列车‘小喇叭’能送出旅途 ‘好声音’,我们累点也值得。”职工黄磊告诉记者。
除了列车“小喇叭”的维护保养,他们还针对列车播音系统进行大胆革新。譬如数字广播机在旅途突发故障无法正常供电的实际,李超和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立项攻关制作了便携式电源供电备件,当列车广播机电源发生故障时,只需将便携供电备件直接插上去就能解决问题,维修工时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到2分钟,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针对数字列车广播机按键板上按钮不回位的问题,他在电路板上焊接铜线,形成电路双环保护,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多年以来,李超和他的同事们专注地诊疗列车广播的各种“咽喉疾病”,总能对症下药,手到病除,他们用坚守与奉献谱出动人乐章,让车厢的喇叭响起动人的音乐,成为了旅客们旅途中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