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月26日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市场监管部门自承担“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牵头任务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了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常态化,切实提升了市场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注重制度供给,强化协调推动。坚持法治先行,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写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通过立法予以固化,推动出台《国务院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确立其作为市场监管基本手段的法律地位。同时,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用好督查考核“指挥棒”功能,将“双随机、一公开”纳入营商环境测评、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法治政府建设等考核。河北、陕西等地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纳入全省督查考核计划,对各市县及部门工作进行督查,各地各部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注重夯实基础,有序推进落实。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规范指引,明确监管事项,规范监管行为,有效解决“为何查、查什么、怎么查”等问题。江苏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试点建设,提升监管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各地统筹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结合实际扩大参与部门,实现了行政执法部门双随机抽查全覆盖。
注重技术支撑,实施智慧监管。迭代升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加强双随机监管平台建设和公示模块整合,实现与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双随机监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抽查检查数字化。吉林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与“互联网+监管”平台对接,支撑全省2697个部门的双随机抽查工作。广西实现“一个平台管抽查”,自治区4813个部门开通了监管平台账号。
注重信用融合,实现精准监管。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全面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应用场景,实行差异化监管,双随机抽查的精准性、靶向性不断提高。浙江对中高风险企业问题发现率提高87.6%,福建抽查问题发现率由原来的24.4%提高到35.2%,广西问题发现率提升35%。通过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监管资源更加集中优化,监管效能有效提升,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
注重探索创新,科学有效推进。实施重点行业长效监管,统筹多级多部门制定实施联合检查任务,探索非现场监管方式,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管。上海青浦、江苏苏州、浙江嘉兴签署《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合作备忘录》,河北邯郸和河南安阳签署跨省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向纵深推进。
注重结果公示,推进协同联动。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自抽查检查结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抽查检查结果记于企业名下,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百分之百予以公示。发展改革、财政、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通过政务大厅、门户网站、“双随机、一公开”网上政务专栏、自助终端、App平台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开抽查结果,并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共享,推进部门协同,引导企业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