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圣学
“我跟大家分享几点通过欧盟TSI认证的经验……”前几天,一场精彩的线上技术交流课,吸引了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部众多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打卡”。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主讲人不是工作多年的技术“大拿”,而是一位初出茅庐的“95后”。他叫刘耀武,来自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被借调到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部开展联合办公,清秀的脸庞透着一股超乎同龄人的沉稳。
“匈塞铁路贝诺段开通运营前夕,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包括接触网支柱、承导线等设施在内的电力能源供应子系统,终于取得欧盟TSI认证中期证书。这为其他子系统的认证提供了借鉴,为中国铁路技术装备更加顺利地进入欧盟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刘耀武的话语,把大家一下子带回到那个中国铁路技术首次通过欧盟认证的日日夜夜。
2019年,刘耀武来到匈塞铁路项目,由于他他勤奋好学、敢想敢干,短短时间就成长为独当一面、堪当大任的精兵强将。据介绍,匈塞铁路是中国铁路电气化技术及装备首个经历欧盟TSI认证的项目,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2021年6月,经过择优选拔,刘耀武成为电力能源供应子系统TSI认证工作负责人。
回忆起刚接触TSI认证时的情景,刘耀武不好意思的说,当时,我们一不了解标准,二不了解认证方法,感到很茫然。为了解决认证问题,他查阅了大量的欧盟法规及技术标准,逐渐找准了工作方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确保设计、生产、施工均符合TSI认证规范,刘耀武积极组织召开研讨会议,与认证机构进行技术讨论,同时还与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塞方业主等单位多番交流,逐渐摸透标准参数的由来。
2021年,刘耀武第一次去塞尔维亚CIP设计院与接触网专业设计师对接时,设计师Andreje说:“刘,塞尔维亚已经近30年没有进行铁路升级改造了,我们一直沿用比较老的标准。对既有设计体系,我们未进行过模拟仿真,对认证机构及测试机构提出的抬升量参数,目前只能依据以往经验来判断。”为了鼓舞设计师战胜困难、期到必成的信心,刘耀武坚定的说:“我们中国人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工作思路,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在中塞两国铁路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认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此时,又一个难关浮出水面:匈塞铁路剩余工期较短,若继续使用以往的CH1认证模式,将面临漫长的审查周期,影响项目按时开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耀武在查阅TSI认证文献、与德国认证工程师沟通交流后发现,“现场试验+内部生产设计验证”的CB+CC模式不仅同样适用于匈塞铁路,且在铁路建设资料完备合规的情况下,认证周期也比较短。
随后,刘耀武深入现场调查,与CIP设计院全方位梳理数据,组织供应商、业主、认证机构召开专题会议,用翔实的数据、经典的案例说服认证机构及产品供应商将认证模式改为CB+CC模式。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认证周期、确保项目如期开通,而且能将认证证书的限期由2年扩展为7年,为匈塞铁路诺苏段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线上交流课中,刘耀武谈到改变认证方式的优点时,提高了嗓门。
今年1月上旬,认证机构人员赴匈塞铁路建设现场检查防触电保护措施。天气说变就变,当地遭遇连续大雪,认证机构人员心生退意,欲推迟检查。
“防触电保护措施是项目安全开通的必要条件。若推迟检查,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接下来的其他模块检查,可能导致铁路开通日期延后。”刘耀武回忆,他耐心说服对方正常检查,并利用积累的专业知识,对认证机构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准确回答。
防触电保护措施现场检查顺利结束,检查员Max返回荷兰前对刘耀武说:“刘,你的坚持使得我们这次塞尔维亚之行很有价值。这是一条很漂亮的铁路,等开通运营后,我一定要找机会乘坐。”
在匈塞铁路,来自中国的建设者有500多名。其中像刘耀武一样的“80后”“90后”有三分之二。这些青年建设者以青春之闯劲、锐气和担当,在“一带一路”建设赛道上奋力奔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他们所代表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艰难、奋力争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勤勤恳恳、踏实苦干的品质,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
青春是永不言败的符号,奋斗是青年人最光辉的勋章。刘耀武说,“匈塞铁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我们青年人要在匈塞铁路的战场上孜孜不倦地汲取奋进营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让青春绽放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