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一3200万旅游公路通车四年后被指偷工减料,涉事方集体否认

2025-04-25   焦点聚焦

近日,一条总投资3200万元的忻州至五寨县旅游公路,在通车四年后陷入舆论漩涡。施工人员实名举报该公路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一时间,工程质量与责任认定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这条承载着地方发展与民众出行期待的公路,究竟经历了什么?

QQ20250425-095502.png

据调查,这条旅游公路存在系统性施工缺陷,触目惊心。900米路段完全缺失水稳层,3公里路段用鹅卵石滥竽充数,水稳层厚度严重不足,路沿施工偷换工艺。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路面结构强度大幅降低,在国省道这种重载车辆频繁通行的道路上,无疑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民生工程本应造福百姓,可这条公路却被层层转包,每经过一道“中间商”,工程质量就被抽走一层保障。从举报材料可见,五个月完成国省道改造本就反常,而施工方为赶工期、降成本,不惜省略水稳层、替换建材,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11.png

更蹊跷的是,项目施工主体似乎陷入了“集体失忆”。中标方中铁三局声称“未参与”,挂牌施工单位山西一建表示“不知情”,而现场施工人员指证的魏某、褚某某、史某三位“项目负责人”却查无实证。这种怪象直指违法转包、挂靠施工的行业顽疾,那些“影子施工队”借壳施工,不断蚕食工程质量。

令人费解的是,存在如此明显质量缺陷的工程,竟然顺利通过了验收。水稳层厚度这类关键指标在验收时需多点取样检测,若举报属实,整条路取样都不达标,那验收环节必然存在严重渎职。本该严格把关的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为何集体“失明”,实在令人深思。

QQ20250425-095529.png

面对举报,相关企业开启“踢皮球”模式。交控集团表示“等消息”,中铁三局上演“查无此项目”,山西一建推说“不知情”。这种应对舆论监督的方式,折射出某些国企对工程质量责任的逃避心态,也让公众怀疑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利益勾连。

这起事件已不再是简单的工程质量问题,而是工程建设领域乱象的典型案例。在中央大力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的背景下,这样的“幽灵工程”依然能瞒天过海,暴露了监管体系的致命漏洞。有关部门必须彻查3200万资金的流向,揪出幕后实际操盘手,给公众一个交代。毕竟,公路关乎百姓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而这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只有等待进一步调查才能揭晓 。

声明:本文系网友上传,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

Copyright © 2005-2024 Ca3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诚搜网版权所有